当前位置: 首页 > 法官风采
纯洁的思想
作者:杨长青  发布时间:2012-08-24 09:03:51 打印 字号: | |
  纯洁的思想

  学习思考着纯洁性教育,不知你会作何感想?为什么会有纯洁,是因为有卑污。看着纯洁,你有可能会想起莲花,为什么莲花的绽放如此夺目?是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。纯洁性教育包含的内容有很多,但她不能缺失的内容是“忠诚、公正、为民和廉洁”。

  为什么会有忠诚,是因为有背叛,看着忠诚,你有可能会想起苏武,北海牧羊19年而坚贞不屈;

  为什么会有公正,是因为有偏私,看着公正,你有可能会想起包拯,包拯笑比黄河清;

  为什么会有为民,是因为有为已,看着为民,你有可能会想起大禹,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;

  为什么会有廉洁,是因为有贪腐,看着廉洁,你有可能会想起子罕,子罕以不贪为宝。

  以上是纯洁性教育的几种典型代表。而纯洁性教育与我们的审判工作又有何种联系呢?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。“问渠哪得清如许,唯有源头活水来”,纯洁性教育就像这源头活水,而我们的审判工作就像那清渠细流。

  纯洁对于党性而言,是忠诚。在忠诚与背叛之间,纯洁的党性可以承受生与死的考验;

  纯洁对于审判而言,是公平。在公平与偏私之间,纯洁的审判可以突破五斗米的饭碗;

  纯洁对于事业而言,是为民。在为民与为已之间,纯洁的事业从来都不可以突破民众的期盼;

  纯洁对于物质而言,是廉洁。在廉洁与贪腐之间,纯洁的物质从来都不可以突破昧心的贪婪。

  以上是纯洁性教育和审判工作的一些细微的联系。即在纯洁性思想的指引下,我们的审判工作应当忠诚与党、公正为民、清正廉洁。

  纯洁性教育的核心又是什么呢?

  我们不妨先来看两则经典的对话。战国时期,孟子见梁惠王。王曰:“叟,不远千里而来,亦将有以利吾国乎?”孟子对曰:“王何必曰利,亦有仁义而已矣。”三国时期。刘备三顾茅庐,下拜孔明曰:“愿先生不弃鄙贱,出山相助”。孔明对曰“亮久乐于耕锄,懒于应世,不能奉命。”刘备接后的一句话可以说是直接关乎历史发展的脉络,他的回答是“若先生不出,如天下苍生何”!之后,便有了“鞠躬尽粹,死而后已”的三国风云。试想,如果刘备当时说“若先生不出,如备之何”,孔明也许会想“先生之何,又如亮之何?”

  以上不知是否可以作为纯洁性教育的核心。纯洁性即在于“去利存义”和“以民为本”。我无法用具体的事例来表达审判的纯洁,我只想用审判中的责任来表达我所感知到的纯洁。

  审判的责任从民众的殷切期盼里迸发,她厚重如山,不可推卸;

  审判的责任从绵延的历史长河中走来,她委婉曲长,不可视限;

  审判的责任从法家的拾阶碎步里萌发,她久居幽兰,德融万卷;

  审判的责任从海浪的博大包容中奏响,她广袤无边,惊涛拍岸。

  在善良与邪恶之间,审判的责任坚守了五千年道义的不变;

  在庶民与权贵之间,审判的责任镌刻出三千里公平的信念;

  在峥嵘与平淡之间,审判的责任书写了无数次坚定的誓言;

  在判决与调解之间,审判的责任奏响了科学发展的和谐诗篇。

  这就是我们的审判,在纯洁性思想的引导下,

  她甄别于浩瀚的法律条文,适用于纷繁的疑难案件,她明辩基本事实,把握焦点,辩法析理在判决。

  她着手于千面的矛盾纠纷,转瞬于匆忙的工余饭后,遥看庭上庭下,苦口婆心,平息纠纷在调解。

  她把关于各庭的审判质量,无觉于夜幕的月下灯前,她细酌适法之妥,积册桌沿,手边成卷案成海。

  这就是我们的审判,在纯洁性思想的引导下,

  为民何惧风雨愁,风吹雨骤,挥斥方遒;

  审判当作孺子牛,缰上车轩,鞭垂辕头;

  勿忘权力何所授,黄土深厚,民赋薪酬;

  法治方圆案中求,泛海撑舟,会当激流。

  这就是我们的审判,在纯洁性思想的引导下,

  她甘为一冤之案作七品之捐;

  她宁为两袖清风唤一生平安。

  这就是我们的审判,在纯洁性思想的引导下,

  看谁像宋鱼水法官胜败皆服?看谁像詹红荔法官法爱无疆?统括于纯洁的思想,公正司法,一心为民,唯心沥血步蟾宫!
责任编辑:杨长青